行业资讯
福耀玻璃出海起风波: “买得起”还须“守得住”
2017-06-17 10:37  浏览:1428
      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历前几年高歌猛进后,今年由热转冷。专家认为,出现这种情况,一方面是因为监管趋严,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“交学费”之后,“走出去”时遭遇了“水土不服”。

    日前,“玻璃大王”曹德旺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。

 6月12日,《纽约时报》刊文《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》,报道了曹德旺在美国建厂时遇到的困境,车间里的文化冲突。曹德旺此前解雇了几位美国高管,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效率,拿钱不干活。美国人却说中国工厂不注重安全、环保,生产线没有停下来工人上去就修。文章中称,福耀正面临着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(UAW)发起的激烈工会运动,以及一名前经理提起的诉讼,他称自己因为不是中国人而被解雇。

 如此激烈的冲突背后折射出的是文化隔阂和企业管理的差异。“曹德旺们”是走出去了,但要怎样适应海外的用工环境,工作习惯,恐怕是“出海”企业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命题。

不易取的海外“真经”

让中国企业有些“头疼脑热”的不仅有公会,还有企业文化、人力资源、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对标。

卢进勇认为,中企海外收购项目遭遇诸多阻碍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:

一是估值不当带来高溢价风险。海外收购能够获得技术、品牌等无形资产,推动企业转型升级,但支付的价格普遍偏高。并购高溢价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。“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较为相似,当初日本企业由于收购溢价过高,同时没能做好并购后的整合,终95%的并购以亏损割肉告终。”卢进勇分析道。

二是前期考察不足带来审查风险。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报告,2015年,遭到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(CFIUS)审核多的是中国投资者。进入2016年,由于CFIUS的干预,美国芯片制造商仙童半导体拒绝了华润微电子的收购要约;中联重科收购特雷克斯宣布告吹;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两次延长收购要约期限。

三是“水土不服”遭遇企业融合风险。一些高端制造业企业收购了企业,但终却没有获得技术。“原因在于,国外企业被收购后并没有和中国企业良性互动,被收购的海外企业认为我们没有将其当成培育对象,提高研发体系,因此他们反而可能把技术拿回去,把企业做空,或者通过工会的渠道举行罢工等干扰企业的运行。”卢进勇进一步解释道。 

“养肥自己”还要承担责任

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想要走得稳、走得好,除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外,做好当地企业的尽职调查也尤为重要。

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:“在并购国外企业时,不仅仅是获取标的企业的技术,还要对其文化理念、核心价值有深入了解。”霍建国强调,企业并购不能仅仅为了“养肥自己”,还要在东道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。国内企业家应当适时放下戒备心,学习如何与标的所在地的工会、商会打交道,融入当地的企业家圈子。

此外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丛认为,企业需要冷静思考海外并购的动机和效果,考虑到并购面临的客观难题,以最有利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。